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隱匿的歧視——"不招彝族":集體抗爭與民族污名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01 本期重點 “不招彝族”:集體抗爭與民族污名


“不招四大民族’”、“不要彝族”……每當在社交平台搜索“工廠招工”,類似話語總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招聘廣告中。一條條求職者與招聘方的對話記錄中,招聘方通常以“少數民族名額已滿”婉拒求職者,或明確表明“不招彝族”。求職者慌忙澄清自己雖是彝族,但來自雲南或貴州而不是涼山,似是要與涼山彝族劃清界限;有的說自己有漢族名字,普通話通順;有的強調自己勤勞能幹;有的則被動地接受,啟程尋找下一份工作。




抖音上彝族青年分享的找工經歷

少數民族與漢族工人之間有什麼不同?為什麼不招彝族,尤其是涼山的彝族?對此,社交平台評論區的“回答”驚人地一致,最常見的說法是“前人砍樹,後人曝曬”,意指彝族工人“愛惹麻煩”,傾向於通過集體抗爭的方式奪回權益,或因為不夠"聽話踏實"而影響工廠效益。 對彝族工人的排斥,似乎成為了一條默認的行規。 這類排斥是如何形成的?




諾米《阿普的思念》


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,少數民族被納入“農村剩余勞動力”的范疇,地區經濟差異促使大量彝族勞動力流向東部沿海打工謀生。到2015年前後,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彝族工人已超過十萬人,ta們大多進入中小型企業,從事體力勞動,跟隨同族的領工進廠,很多僅與領工簽訂了形式上的勞動合同而缺乏實際的保障。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與《勞動法》的實施對企業經營壓力的增加,克扣工資、拖欠社保等侵權行為逐漸變得普遍起來。身處非正式勞動關系中的彝族工人,尤其容易成為這些侵權行為的受害者。

由於語言障礙和信息不對稱,工人們在權益受損時往往依賴“領工”組織維權,同族、同家支工人的集體行動成為了爭取權益的有效手段。例如,2011年,東莞長治鎮一名彝族工人在工廠死亡,死者來自“阿薩惹古”家支,由一位木姓領工帶隊,三百多位親屬與老鄉迅速集結到工廠抗議。然而,彝族工人的集體行動卻不斷被塑造成“愛鬧事、不聽話”的刻板印象,加之對涼山彝族文化的歷史性誤解與排斥,使得彝族身份愈發被污名化。因此,彝族工人很難得到社會層面的支持,只能更多地依靠同族的幫助在勞動市場中生存。

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上一頁123456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28 秒